3.jpg

提名今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6項大獎的《八月》,是中國新銳導演張大磊的首部長片。它從12歲男孩小雷的視角出發,傻楞天真地看著大人們的日常,即使大人們正面臨著國家改革變動,電影依然安靜不浮躁。雖然導演沒這麼說,但它其實很像中國版的《童年往事》,模仿是創作最初的方法之一,當然差異在於每個作者有各自不同的童年。

 

影片開始在小雷與父母一家3口的餐桌上,邊吃飯邊看電視,鏡頭靜靜地擺著,除了電視聲,空間很靜,靜到可以聽到窗外的聲音。那是個90年代初中國西部小城,工廠職工們住的老舊小區,小雷的父親在國營電影製片廠當剪輯師,家裡還貼著崔健《一無所有》的海報。

 

那是8月,考完初中的小雷不用寫作業的暑假。卻也適逢國家開始實施國有單位轉型,小雷父親的單位也受到改革衝擊,飯碗不保。但影片看來一點也不焦躁,小雷總是百無聊賴,閒來無事會混進戲院看戲,看沒意思了就鑽到銀幕底下玩,喜歡盯著媽媽含水用嘴噴灑澆花、看對窗小姊姊拉琴、趁大哥們不在時偷玩撞球、躲在戲院後排看前頭的大哥哥們帶美眉在暗廳裡摟抱、看人家剖肚宰羊。小雷笑起來有2個酒窩,幾分相似幼齒版的柯震東,飾演小雷的童星孔維一也入圍今年金馬新演員獎。

 

導演張大磊說過自己深受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侯孝賢等大導演影響,所以他的電影行進和緩,戲劇結構不那麼密實,節奏也不緊湊,同樣運用大量片段空景來寫意。《八月》裡有棵大樹,侯孝賢《童年往事》裡也有那棵意象深遠的樹。

 

導演想追憶童年的記憶,故意讓片子以黑白呈現。也許黑白是最純粹的,能讓寫實看來不那麼真實,不讓人或物顯得具像化,有種抽象的時間感。

 

雖然導演在故事描繪上有些單薄,但在父親角色上刻畫較深。小雷的父親常教他「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一天到晚把李小龍式的雙截棍掛在脖子上的他,因為老師給他低了幾分,害他不能上他想讀的「三中」(某間國中),他居然推打老師。

 

爸爸問他為何一定要上三中?他天真得意地說:「三中的校服挺帥的,可以配條像三哥那樣的皮帶。」三哥是小區裡瀟灑的流氓,曾被公安抓去關。這話讓小雷老爸聽了光火,把他的雙截棍拆爛摔在地上。後來,老爸還是默默想方設法鑽關係說情,讓兒子能擠進三中。

 

4.jpg

 

導演用小雷投射自己的童年往事,其實也著墨父執輩掙扎在當代改革變遷下的窘況,如何面對家庭責任、如何妥協他教導兒子的「莫以成敗論英雄」。最後,製片廠要解散,小雷爸爸不得已得遠走他鄉跟私人劇組做場務工。臨走前,小雷跟爸爸說:「我不念三中了。」

 

該片攝影是去年以《塔洛》入圍最佳攝影獎的呂松野,此次再度提名同獎項。攝影鏡頭貼切應合導演想望的靜謚,構圖有著文藝美學。可惜的是,故事拉開的枝線略多,但並未完整交代清楚,好比「三哥」這個對小雷影響頗深的角色的來龍去脈,以及小雷媽媽的弟妹與姥姥之間的嫌隙被輕描淡寫帶過。也或許,導演就沒想把故事講得完整,他要的只是呈現一種印象裡的狀態。

 

《八月》最初的片名叫做《曇花》,在片末,院子裡一株曇花開了,街坊鄰居都圍上去看它綻放,跟著結尾的最後1分鐘,影片從黑白變成彩色的,那朵曇花,也許就象徵導演的心裡面,那個最純粹又燦爛的年代。這部黑白黑馬片闖進金馬獎,有些人看得平庸嫌悶,不少人卻看出餘韻流長的趣意。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張哲鳴影評 八月
    全站熱搜

    Jam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