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看完《屍速列車》,好看確實好看,但這就是部電影已具備工業化規模的國家該生產出的標準迎合大眾市場口味的影片。它甚至不用你太多思考,直接明瞭地再次提醒你: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是「人」,世界上最難割捨的是「情」。反而,我在觀影後思考的是,為什麼這種在我們看過無數好萊塢各類大片的經驗下,它依然能如此在台引起熱潮。

整部片在火車上進行的電影也不是沒有,《未日列車》的新意更具創意;活屍片更多了,近一點的布萊德彼特《末日之戰》場面更為浩大,舊一點的賽門佩吉《活人甡吃》顛覆出的黑色幽默也讓我印象深刻。《屍速列車》其實沒有多神,它的成功或許是除了結合火車與活屍,導演聰明地用一條父女親情線貫穿全片,我的那1滴淚也在最後給逼出來了,就1滴。

人性情感是韓國電影,或者說韓劇擅長的路數。

電影主線是跟老婆離婚的男主角孔侑,察覺自己沒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在年幼小女兒生日當天,逼自己放下忙碌的事業,只為達成女兒的願望,從首爾搭車到釜山帶女兒跟媽媽相聚;再加上車內懷孕的夫妻、年邁的老姊妹、一對學生戀人,這些平凡不過的周遭情感關係,在活屍出現後,開始產生了生死別離的危機,也勾動觀眾的情緒。

然後標準模式接著便出現了,總有幾個討厭賤貨,為了自私活命,使出那種「救他們,我們可能會一起死掉」的伎倆,分化那些在危急關頭無法思考的愚民們,這情結一定要奏效,不然情節不夠高張。

導演也沒有要認真探討活屍如何產生,甚至在過程中已識破活屍在黑暗中降低行動力,甚至連開門這種人類基本智慧都不懂,但這些都不是導演想要堆疊成消滅活屍的楔子,導演不要好萊塢式的Happy Ending,他要亞洲人偏愛的悲劇收場。當然,最後留下的長跑選手孕婦和小孩,依然代表著「希望」。

《屍速列車》大幅著墨在人性的光明與黑暗,親情愛情友情的糾葛;可能還暗喻社會縮影裡盲從的人們以及巧於心計的領導;還有貧富社會裡對的歧視,營運長初見流浪漢對小女孩說 小時候不讀書,長大就變這樣 。」但這流浪漢最後卻救了他們的命。不過,技術面而言,也只是韓片的基本水準。
 
我自己猜想,它之所以在台灣掀起這麼大的波瀾,一是題材確實有基本盤;二是台灣觀眾近年大量接納韓式娛樂而有一定的信任度;三是臉書之發達,使得口碑傳遞發揮到極致,好比我看到某某某說這是他的年度Top 3,或者誰又已經二刷了,即便看完電影後,我也沒產生這些思維。不過,還沒進戲院之前,看到這些字語舖天蓋地,確實會非常想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張哲鳴影評 屍速列車
    全站熱搜

    Jam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